检测技术遇障碍 调和油国标年内仍无法出台

浏览量:212 作者:中食集团 来源: 时间:2012-10-23 【字号: 返回
    由于我国食用调和油“国标”的多年缺失,市场上售卖的调和油可按随意比例调配,以致于食用调和油一直以模糊的标注和名称示众,勾兑混乱、以次充好等情况也愈演愈烈。虽然早前国标委员会和国家粮食局宣布会在下半年重新启动制定《食用植物调和油标准》,但食用调和油国标制定的主要负责人日前透露,由于检测技术障碍,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或无法在年内出台。  

    调和油和纯类油  

    价格差大  

    据查,根据食用调和油产品标签上的执行标准信息显示,目前,终端市场销售的食用调和油产品执行的标准主要是1998年实施的行业标准,还有一些企业依据企业标准生产食用调和油。在配料标注上,多数产品配料表中只能查询到配料成分名称,每种配料的具体含量则均未标注。  

   在超市以一款5L装的花生调和油为例,配料表标注信息显示,配料为:大豆油、花生油和芝麻油。根据国家相关食品包装要求,食品中各种配料应按制造或加工食品时加入量的递减顺序在标签上一一排列,那么此款调和油中应为大豆油成分加入量最多,其次为花生油和芝麻油,但是该款油仍然被冠以“花生调和油”的名字。记者比较发现,在同一家大型超市,某品牌5L花生调和油的价格为68元,同等规格纯大豆油的价格是62元,同等规格纯花生油的价格为115元。  

    据行业人士介绍,按照国家现有规定,如果食用油是使用单一原料加工而成的,则以原料名称命名,如花生油、大豆油、橄榄油等,这类油中不允许添加其他的油种。而调和油则完全不同,它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油脂按比例调配而成的。根据目前的标准,企业只需将调和油所用的各种油品在标签中明示,所占比例并不做标示要求,这直接导致调和油的命名随意性较大,几种油混合在一起,往往是哪种油身价高就以哪种油命名,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消费者。  

    调和油百分比  

    难分辨  

    其实不仅仅是花生调和油,目前市场上很多种更高端的调和油,比如山茶籽调和油、橄榄调和油、深海鱼油调和油等,也存在和花生调和油一样的情况。调和油里面掺了什么油,掺了多少,消费者是无从考查的。  

    甚至于,记者从相关食品检测机构获悉,即使用目前最先进的仪器,采用技术手段也未必能查出调和油的比例。也就是说,调和油内各种成份和含量几乎无法通过检测手段鉴别。不但消费者对调和油配料比例一无所知,食用油厂家也均以这是“商业机密”为由对配料守口如瓶。  

    为此,许多消费者呼吁,面对标识混乱、概念繁多、调和油比例不明等食用油市场乱象,相关部门要尽早完善标准、严格执法,真正做到让消费者买得明白、吃得放心。  

    国家标准遭遇利益争夺  

    “参加讨论的企业,都以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在抵制这一标准的出台,直至现在也悬而未决。”  

    其实,无论是金龙鱼还是鲁花,怎样勾兑其调和油产品,都并没有违反国家的标准,相关机构也没有办法对其进行制约。  

    因为以更好的油品对产品进行冠名,优质油品的比例哪怕再低,也不足为过——国家尚没有相关标准出台。  

    其实早在2007年,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就着手制定相关的标准。还邀请了益海嘉里等比较大的企业参与讨论。讨论的主要焦点,便是调和油比例在何种情况下,能够得以冠名。  

    “当时,有人提出了比如花生油达到30%,才能叫花生油,也有人提出需要达到33%的比例,才能冠名花生调和油,甚至有人提出,调和油中,比例最高的油品,才能被叫做某某调和油。”参与讨论的人士向记者透露。  

    记者看到2008年曾经讨论的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讨论稿中,对这一点进行了让步,即只要标签中标出各种油品的比例即可,但是,现在几乎所有调和油中,都没有针对消费者的比例标示。  

    “如果消费者知道,他们买到的花生调和油中,花生油的比例不足10%,他们还会购买吗?”上述人士向记者表示。  

    “所以,参加讨论的企业,都以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在抵制这一标准的出台,直至现在也悬而未决。”  

    记者获悉,在今年下半年央企中储粮将推出小包装调和油,与此同时,相关机构极有可能借助央企的力量,推动该标准的出台和执行。但是,这一消息并未获得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的答复。  

    大豆协会副会长刘登高向记者表示,“业内有关于调和油的讨论和潜规则的问题已经存在了几年,这里隐藏了很多问题。”  

    刘登高认为,这一现象必须要解决的是,“这几年,大豆的价格越来越高,比大豆更为廉价,更不健康的食用油,正在进入小包装油的市场。”  

    刘登高所指的有油品便是棕榈油,其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而饱和脂肪酸含量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非常密切。中国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三高人群最多的国家。  

    以前,棕榈油通常用来制作方便面和糕点等食品工业,“现在棕榈油通过调和油标准的漏洞,被添加到调和油中,登上了餐桌,已经非常危险了。”刘登高表示。  

    调和油国标年内依然"难产"  

    根据2008 年发布的《食用调和油编制说明》显示,2004 年12 月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召开研讨会,确定了《食用调和油》标准制订方案,并向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申请立项。但时隔近八年,国标制定的主要负责人何东平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由于检测技术障碍,今年国家标准还难以出台。”他同时表示,“公布原料比例或配方固然是件好事,但给不出验证过程、检测方法及脂肪酸比例对消费者的健康影响,依然没有任何价值。”  

    知名食品安全专家董金狮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调和油中各种配料本身的成分都是油脂, 彼此之间的差异非常小,只是在分子大小上有所区别。正因为如此,目前地沟油的检测依然是个难题。这就意味着, 如果有企业将地沟油添加到调和油中,光靠检测环节是难以查出的。  

    这也导致目前国内食用调和油随意勾兑、冠名混乱,使其真实性存疑。有业内人士透露, 一些企业在巨额利润的诱惑下,不惜用低价、低等油料来生产调和油,成分模糊的调和油目前成为众多食用油企业的暴利来源。  

    对此,董金狮建议,除检测技术和仪器方面的研发,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所使用原材料采购记录和生产工艺记录的监管,在源头上解决调和油真实性难题。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饮料网
相关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